• 古建築考察術:攝影篇


    文\徐逸鴻


    在古建築的考察中,攝影是相當基本的工夫,因為這個工具可以讓我們快速獲取精確而大量的資訊,這個優勢在數位相機開發出來之後,更不可同日而語。想當年拿破崙進軍埃及的時候,隨軍帶的不是相機而是版畫家,他們一筆一筆的刻劃出當時的埃及古建築風光,以及軍隊行進的景象,要做到這樣當然要花費很大的工夫,如果有照相機,那麼一切就輕鬆許多了。
    拜目前相機的快速發展,使用內建的自動模式,可以讓一般人輕易的拍出好照片,特別是數位相機,可以隨拍隨看,失敗的機率可說是相當小。但是攝影就像開車一樣,要學會很容易,但是要學的好卻是不容易的。實際上,手拿好相機、經驗豐富的攝影者都不敢說自己一定能拍出好照片,更何況是一般人。所以攝影還是需要經過學習,了解攝影的重點與要訣,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的拍到好照片。
    田野攝影所得的照片,除了作為研究、報告、教學使用外,還可以作為繪圖之用,最後一項對於照片的要求很高,而且很多特殊角度很容易漏掉,因此在田野的時候就要注意拍攝。

    品質要求
    如果將照片品質加以分級的話,那麼要求最高的自然是出版用的照片(當然你也可以說軍用的衛星影像更好,但這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),這類照片無論是主題、構圖、曝光、色彩、細膩度都要有相當水準,因此比較講究的出版品,通常會委請專業攝影師來拍攝照片,或者跟照片公司購買圖片,這些照片通常都是以正片(幻燈片)甚至大型的120底片拍攝的。至於學術用的照片要求也很高,但和出版用的照片相比,可以稍低一點。主要是學術照片可以不需要完美的構圖和美麗的色彩,但求主題明確、畫面清晰。最後則是一般人的生活照,那是愛怎麼拍就怎麼拍了。因此可說學術用的照片水準介於出版品與生活照之間,落差很大,端看研究者的個人需求。如果你只是要說明一個主題,那麼將這個主題拍清楚就夠了,但是如果這張照片是要拿來作細部分析,甚至作繪圖用的,比如建築牆面的裝飾、壁畫,那麼不但要清楚、細膩,還要角度正確,一張好的照片,我們可以從中獲取的資訊是非常多的,這就是它的學術研究價值所在。因此我們在拍攝學術用的照片時,是以一般生活照為最低標準,而向出版用照片水準看齊。

    田野攝影的內涵---基礎攝影、建築攝影、人像攝影
    田野攝影的涵蓋領域,自然從基礎攝影開始,就算是用全自動的傻瓜相機,對曝光、對焦、構圖若有基本概念,拍出來的照片就可以有一定水準。而建築攝影,是一個比較專門的領域,一般人較為陌生,建築攝影的概念主要是精準的表現建築美感,因此重點是要將建築物兩側牆的垂直感拍出來,就算是只拍一面牆,也不應有任何上下左右的歪斜,九十度垂直牆面是標準的取景法,這樣的照片在學術研究上也是十分重要的。當然,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相當好的設備,建築攝影甚至有專用的移軸鏡頭,可以拍出穩重垂直的建築照片。建築攝影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光影與天氣變化,因為建築物不會動,也幾乎很難補光,所以要拍出好照片就必須等待天氣,有好的光影時才拍。以傳統建築來說,屋簷下的陰影與牆面、屋面形成的強烈對比,一直是建築攝影的大難題,如果廟宇面朝南,講究者甚至選在冬天去拍,因為此時太陽的移動路線較偏南,比較容易照亮簷下部份,當然做田野無法這麼講究,但是如果心裡有著建築攝影的概念,對於補捉建築上細微的光影變化,是很有幫助的。
    人像攝影,在田野攝影中能夠發揮的,自然是人與建築之間的關係,如果是民居,就可以拍攝居民在建築物內的生活起居,廟宇則可以拍攝香客或者廟會陣頭等,這樣的紀錄,是建築在功能層次上的真實寫照。拍攝建築中的人像主要是用廣角鏡,盡量貼近被攝者,這時可以親切的和對方聊聊天,舉起相機的時候也要若無其事,快速舉起快速放下,一切都很自然的進行,也就不會給對方壓力,對方是否接受拍照,從談話中便可略知一二,我的經驗是一旦舉起相機對方就跑,那麼意思就很明顯,如果舉起相機對方也無所謂,那就放心拍吧。拍人像的另外一種方式是用望遠鏡頭拍,但是如此一來很難表現人與建築的關係,因此在這裡不加說明。
    作田野調查時,在每一處停留的時間往往不多,因此如何拍到最好就不是重點,重點應該是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拍到最完整的資料。所以,可以快速移動的裝備,快速拍攝的技巧就非常重要。要能快速移動當然就要輕便,相機袋能小則小,有些工具或鏡頭可以設法放在衣服口袋裡,可減少背袋重量並方便取用。而要能夠快速拍攝,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操作的熟練度,這需要平時多練習,出田野時,應避免使用自己不熟悉的裝備。另外一大重點則在於裝備的好壞,這方面單眼相機比消費型相機要強的多了,因為它的連拍功能強,這種優勢在快速移動的車上最明顯,如果在搭車時要捕捉路邊的建築,一般相機幾乎是束手無策,只有靠單眼相機了。單眼相機的開機速度也快,在搶拍的時候非常有用,如果拿起相機還得等開機,往往會錯過鏡頭。

    最常出現的攝影毛病

    電池沒電或記憶卡不夠用
    將這點列在第一位,可見發生的頻率有多高了。這與相機好壞或者攝影技巧都無關,而是事前的準備有沒有用心。一般人出門前常常會忘記將電池充電,或者沒有清空記憶卡,有人則是連電池或記憶卡都忘了帶出門,若是連基本裝備都沒有準備好,之後就很辛苦了。我有次去蘇州考察,拍了一個早上之後記憶卡(容量為4G)壞掉,連讀都讀不到,一個早上的辛苦白費不說,之後的考察更是問題,所幸我還有幾張記憶卡(都是1G的),雖然容量很小,只得半天存一次檔案,但總算是完成剩下的考察。每天拍完之後,都要檢查相機鏡頭是否髒污,要隨時清潔,這些都是基本功夫。

    亮度不足或過亮
    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主要有兩個原因,一是在室內或者較陰暗的地方,沒有用閃光燈補光,而相機本身的性能又不夠好,拍出來的照片就會過暗;二是如果畫面中白色或黑色的部份佔有很大面積,會導致相機內建的測光表失靈,測光不準的結果就是照片太亮或者太暗。對研究而言,寧可照片過亮也不要過暗,因為過亮至少還可以看清楚,過暗則就很難補救了。目前數位相機的瀏覽功能很方便,應該隨時檢查照片的曝光有沒有問題,如果有問題就再調整。曝光正確與否沒有一定的標準,但是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整張照片的亮度要協調、清楚。關於曝光也不要有「回去再用影像軟體調整」的心態,盡量在現場就拍到正確。

    晃動
    晃動唯一的原因就是快門太慢,在陰暗的室內拍攝時,為了讓鏡頭取得足夠的進光亮而將快門放慢,這就很容易造成晃動。碰到這種情況有很多解決方法,首先就是將ISO值(感光度,一般室外用80-100,陰天用200,室內用400-800,數字越大越容易曝光,但照片品質也跟著下降)調高,接著將光圈開大,增加進光亮,接著就是找個牆壁、柱子或桌椅等倚靠,拍攝時相機僅貼臉部以取得穩定,按快門的時候屏住呼吸。如果這些都不行,最後的解決辦法就是打閃光燈或者是使用腳架了,但是閃光燈不是萬能,一般消費機種甚至是數位單眼內建的閃光燈都有其限制,因此最好與以上幾種方法混合使用。

    脫焦
    通常相機在碰到對比很弱(如顏色均勻的牆面)或者過於陰暗的(如室內)畫面時,容易對不到焦,面對這種狀況時,首先要先找畫面中比較清楚的輪廓線來對焦,然後再構圖,另外一個技巧就是多按幾次快門,同時放慢對焦動作,以確定相機有確實對到焦,這可以從螢幕上看出來。在容易脫焦或者晃動的環境下拍照,最好多拍幾張,回去再選出最清楚的一張來用。

    主題不夠完整
    一般消費型機種的鏡頭不是很廣,到28mm已經算是很廣的了,因此在拍攝建築物的時候往往無法完整表現主題,這時候就要設法站遠一點,以取得比較完整的主題。

    畫面變形
    這也是一般消費型機種的缺點,就是在使用廣角的時候,畫面的桶狀變形很嚴重,也就是像葡萄酒桶一樣中間胖、兩端瘦,這樣一來,原本是直線的東西就會變成曲線。嚴格說來,這樣的機種是不適合做研究用途的,以建築攝影的標準更是不及格,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選購相機時,選擇變形較輕微的機種,這是治本的辦法,治標的辦法則是少用到廣角端,但是這樣用起來就比較累人了。除了消費型機種外,現在數位單眼用的超廣角鏡品牌也很多,也有的變形程度較大,選購時必須注意。

    攝影裝備
    因為現在大概不會有人對底片機種有興趣(有興趣者可寫mail跟我討論),所以焦點還是集中在市售的數位相機上。以學術角度來看,堪用的數位相機,價格約在一到兩萬之間,而數位單眼的門檻也越來越低,三萬元即可擁有一台。越高階的機身、鏡頭性能越好,基本性能包括鏡頭的銳利度、光圈值、色溫、照片畫素、連拍能力等都會更好。其它還有各個機種所有的特殊功能,比如有些單眼相機還可以同時儲存兩種照片格式、自動除塵等,而SONY的數位相機以對焦準確著名,還有更厲害的夜視系統,可以在黑暗中拍攝。
    學術用的數位相機,還是考慮擴充性較佳的機種較好,以消費型機種來說,選擇可以外接閃光燈以及鏡頭的機種較好,需要的時候還可以擴充升級。另外現在十倍光學變焦(注意!不是數位變焦!)的機種很多,品質也相當不錯,從小廣角到大望遠全包了,使用相當便利。數位單眼相機也是一樣,除了機身本身的性能之外,還要看該廠牌是否有眾多的鏡頭家族可供選擇,這點相當重要,比如拍攝建築時相當重要的超廣角鏡,如果原廠沒有推出,那豈不令人傻眼,因為你連擴充的機會都沒有。
    面對攝影裝備時要有兩個基本認知,第一就是沒有便宜又大碗的東西,相機這種東西是一分錢一分貨,越貴的裝備就越好,在選擇時端看個人的需求以及財力。第二就是沒有又輕又好的東西,越好的裝備越重,這點就要看個人體力以及田野的型態來調整。如果是要參加旅遊團,那麼連腳架都可以帶上,但如果是個人田調,那麼能省則省。
    在這樣的前提下,還是有一些價格功能比較高(勉強可說是俗又大碗)的裝備,這些在網路上都有很多討論,在選擇時不妨多參考。

    閃光燈
    一般相機的內建閃光燈功能有限,主要是閃光距離、強度和角度的限制,在室內或夜間攝影時常常會不夠用。特別是廟宇內經常被香煙燻黑,沒有外接閃燈很難拍的好,就算用腳架也一樣需要閃燈。外接閃燈的好處是可寬可遠,除了可用在超廣角之外,如果傍晚天色已暗,還是可以用閃光燈拍攝屋頂上的剪黏,如此就可以延長做田調的時間,因此,閃光燈可說是田野調查的利器。

    腳架與快門線
    如果你求好心切,想要拍出完美的照片,那麼就非得用腳架不可。但是由於田野調查時種種的不便,比如裝備重量不容許你再背一支大腳架(特別是專業腳架更是重死人),而且身上背著腳架會讓你失去機動性,並相當引人注目,這是做田野調查時最不樂見的事情。因此我只有在開車作田調的時候,會帶著腳架,而事實上,我幾乎連一次也沒有用上。我只有在專程去拍攝某個建築物,並且有充分的時間才會使用腳架。在室內使用腳架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得到畫質極高的照片,再普通的相機用腳架拍照,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照片,所以專業攝影者可說沒有人不用腳架拍照。還有,如果在室內不用腳架拍照是極累人的一件事,用腳架則可以省力許多,只消將快門光圈設定好,構圖調好,然後放著讓相機曝光即可。使用腳架的缺點則是拍攝速度相當慢,一般來說,不用腳架比用腳架的速度至少快三倍以上。
    以田野的角度來看,犧牲了腳架,就得用好的鏡頭來彌補,也就是畫質好、光圈大的鏡頭,來換取速度與品質,當然,這樣的裝備是很昂貴的。
    也有人跟我說可以使用單腳架,方便又有相當穩定度。單腳架即是只有一隻腳的腳架,和一般三隻腳的腳架相比,輕便許多,而且拍攝時的機動性高,做運動攝影的記者常用。但是我一想到長長的腳架就覺得礙手礙腳,所以一直沒有去試用過,如果真的需要帶腳架的人或許可以考慮。

    反光板
    別認為只有人像攝影才會用到反光板,事實上反光板也可以用在建築攝影上,尤其是傳統建築的屋簷下以及室內棟架,陽光很難照到,因此除了依賴地面反光之外,還可以用反光板輔助。但是要注意的是反光板所能照亮的面積很有限,而且用的時候最好另外有人幫忙,這些是使用上受限之處。
    市售的摺疊反光板相當輕便,折起來很小,展開則相當大,一面是白色,一面是黃色,白光面反射的光色溫正確且較明亮,黃光面則色調偏黃,適合人像攝影,所以建築攝影當然是以白光面為主。

    攝影順序
    在考察中所拍的照片,要有一定的邏輯順序,不能跳來跳去,這裡拍一張,那裡拍一張,否則以後要找照片就會很辛苦。我拍照的順序一般是由外到內、由廣角到細部,由正面到側面,由水平而上至下。總之要有一套自己熟悉的拍攝模式。拍照的時候一定要很專心,不要一邊跟別人聊天一邊拍照,或者拍起紀念照來(這個也很重要,最好是一開始就拍,或者留到最後),這些都會打亂拍照的思緒。

    與屋主的接觸
    剛才說到不要邊聊天邊拍照,但有的時候時間很有限,要跟屋主或廟公哈啦,又要邊拍照,這是不得以的情況,因為哈啦也是很重要的事情,一方面表明身分、說明來意,一方面與屋主討論建築的種種問題,也可多了解建築物的歷史背景,比如建築的年代、建造花費、工期、施作匠師等,還有最近是否有修過、有無損壞等,也可聊聊屋主對於古蹟的看法,通常屋主對於古蹟似懂非懂,有機會的話可多做說明,讓屋主了解建築的價值以及自身權益。
    跟屋主拉近距離的話,要拍照就會比較方便了。不過現在許多民宅都不歡迎外人,因此要客氣的詢問,如果屋主不願意也不要糾纏。廟宇方面,通常大廟的廟公比較難親近,地方性的廟宇則往往很熱情,有時候廟公還會導覽起來,讓人感到濃厚的人情味。不過要注意在哈啦之餘,不要忘了自己拍到哪裡了,關於這一點,必須很清楚自己的拍照順序才不容易出錯。
    通常到各處攝影會被當作是記者,我也曾經因為懶得下車就在車上拍了,卻被當作是狗仔隊而被攔下來,碰到這種狀況不用緊張,只要說明清楚即可。也曾經迷路到鄉間的民宅內,卻發現那裡似乎是賭場,所幸平安無事的離開,在鄉間到處找古宅之餘,反應還是要機伶一點。

    善用影像處理軟體
    如前所述,田野所得的照片不一定能拍的好,因此後續的處理如加亮、對比、調整變形、調整比例等,都可以用電腦來作,如果你的攝影裝備不夠好,則影像處理軟體更是一大利器。

    照相機可以說是田野調查者的第二生命,所以對於照相的技巧,基本的認識是必要的,裝備的保養也很重要,如果想要在田野現場有最好的表現,平常就要多練習拍照,練到拿起相機就可以拍的程度(所謂人機合一是最高境界),最重要的是,無論你學攝影的經歷有多久,在田野時不認真專心拍照是不可能拍好的。所謂拍好,除了拍的照片清楚之外,就是必須拍到重要的資訊回來供研究之用。這樣就不枉費田野所花的時間與金錢了。




  • 相關文章

技術提供:Blogger.